【必备】故乡的古韵美文四篇

| 话题作文 |

【www.fzlzkj.com--话题作文】

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农村老家,进城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关注、谈论乡愁。也许吵闹的城市缺少人情温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闲暇的时光中,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化作乡愁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必备】故乡的古韵美文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故乡的古韵美文四篇

篇1 关于故乡的古韵美文

  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农村老家,进城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关注、谈论乡愁。

  也许吵闹的城市缺少人情温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闲暇的时光中,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化作乡愁入梦。

  乡愁是一种思念。但思念是针对性的情感,无论思念亲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远方对另一个人的温暖回忆,思念得受不了,打通电话,思念也就随之而去。但乡愁不是。

  在乡愁的弥漫中,你可以给亲人打一个电话,但却不能给村庄、河流打电话。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乡小驻几日,让乡愁暂时消失,但也许刚刚坐上返程的汽车,一种模糊的情感又会慢慢升起,

  与思念相比,乡愁显得广阔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体,就像月笼雾江,空阔苍苍,久伫江边,一任寒露湿衣,却无法满足对乡愁的释放。

  人生总是伴随着愁。不顺心、办不了、过不去,愁;烦恼、失望、悲凉,愁。愁是凉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芜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赶上,立马晴转阴雨。而,唯独乡愁,犹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伤感中流淌着温暖的彩色。乡愁可能是人世间最美的愁了。

  在外工作的城里人,总会与乡愁不期而遇,让思念伴随着一丝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与乡愁相伴,想家的热泪,温润了心灵的开阔。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乡离井成为游子,可能是戍守边疆,也许回家时成为了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为了生存的逃离,再也没有回家的指望,乡愁就成了他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主题。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庞大的文学命题,留下了数不清的乡愁文字。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或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在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

  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背离老家,又安新家,趋利避害,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正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人在异乡为异客,难免遭受冷漠的侵袭,失意的怀旧,如果在异乡顺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觉,可能就没有乡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乡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乡独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而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但乡愁仍然挥之不去。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看来,只要离开家乡,就要与乡愁相伴,乡愁是离家出走必然产生的情感,家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浓。乡愁是永恒的。奇怪的是却没有“城愁”这个词。一个人在城里不管住了多少年,离开这个城市后,也可能产生怀念,但却仍然上升不到乡愁的高度。也许,城市与乡村就是两个不同地方,拥挤、冷漠、虚假的城市难以承载情感,安放灵魂,一栋火柴盒一样的楼房,或许就不值得怀念。

  乡村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而这个家园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养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直到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乡村生活着。

  五千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乡村亘古不变;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见这就是人类的梦想家园!

  乡村不但为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园,更为重要的是,为人提供了真实情感的安实依托,唯有在乡村生活,即使贫穷得揭不开锅,但情感仍在漫延,灵魂仍在飞翔,人格是完整的。

  乡愁产生于距离,距离扩大了想象空间与神秘美感,但乡愁的实质却来自乡村与心灵的契合。

  乡愁是对乡村整体生态的缅怀。从人到物,再到近水远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自己;

  乡愁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凡是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的镜头,都是心灵成长的节点;

  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那个日出山脊,月落树梢的地方恒久不变,让人感到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那样安稳。回家时经过的老树、石头、坡头、灯光都在情感中重复为心理标记,让路在心灵中延伸;

  乡愁是一种舒服的在家感觉。那里的围墙围出了一个个小家庭,却围不住邻居的往来,红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庄连着田地,田地连着山野,山野连着云天,那是能时刻感觉到的云水家园,也只有这样的家园才叫家园……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城市一直在膨胀,人们在欲望的膨胀中差不多骚动了二三十年,在兴奋、新鲜中翻飞,却全然忽视了乡村的存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梦想在欲望的一次次满足中又一次次跌落,当无奈地回首远望,才发现在民俗与传统的失落中,在年轻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对土地田园的冷漠中,乡村成了一个空壳,家园差不多丢失了。才发现拥挤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而不像家园,乡村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却更适合居住。

  乡村是家园,却挣不到钱,城市能挣到钱,却不像家园。也许这就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困惑。

篇2 关于故乡的古韵美文

  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福建福州。但福州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的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我从父母亲口里听到的极其琐碎而又极其亲切动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为背景的。

  我母亲说:我出生在福州城内的隆普营。这所祖父租来的房子里,住着我们的大家庭,院里有一个池子,那时福州常发大水,水大的时候,池子里的金鱼都游到我们的屋里来。

  我的祖父谢子修(銮恩)老先生,是个教书匠,在城内的道南祠授徒为业。他是我们谢家第一个读书识字的人。我记得在我十一岁那年(一九一一年),从山东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在祖父的书架上,看到薄薄的一本套红印的家谱。第一位祖先是昌武公,以下是顺云公、以达公,然后就是我的祖父。上面仿佛还讲我们谢家是从江西迁来的,是晋朝谢安的后裔。但是在一个清静的冬夜,祖父和我独对的时候,他忽然摸着我的头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呵。”说到这里,他就源源本本地讲起了我们贫寒的家世!原来我的曾祖父以达公,是福建长乐县横岭乡的一个贫农,因为天灾,逃到了福州城里学做裁缝。

  这和我们现在遍布全球的第一代华人一样,都是为祖国的天灾人祸所迫,飘洋过海,靠着不用资本的三把刀,剪刀(成衣业)、厨刀(饭馆业)、剃刀(理发业)起家的,不过我的曾祖父还没有逃得那么远!

  那时做裁缝的是一年三节,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可以到人家去要帐。这一年的春节,曾祖父到人家要钱的时候,因为不认得字,被人家赖了帐,他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等米下锅的曾祖母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沉默了一会,就含泪走了出去,半天没有进来。曾祖父出去看时,原来她已在墙角的树上自缢了!他连忙把她解救了下来,两人抱头大哭;这一对年轻的农民,在寒风中跪下对天立誓:将来如蒙天赐一个儿子,拚死拚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好替父亲记帐、要帐。但是从那以后我的曾祖母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第五胎才来了一个男的,还是难产。这个难得出生的男孩,就是我的祖父谢子修先生,乳名“大德”的。

  这段故事,给我的印象极深,我的感触也极大!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树,他的第二代就是树枝,我们就都是枝上的密叶;叶落归根,而我们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福建横岭乡的田地里的。我并不是“乌衣门第”出身,而是一个不识字、受欺凌的农民裁缝的后代。曾祖父的四个女儿,我的"祖姑母们,仅仅因为她们是女孩子,就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当我把这段意外的故事,告诉我的一个堂哥哥的时候,他却很不高兴地问我是听谁说的?当我告诉他这是祖父亲口对我讲的时候,他半天不言语,过了一会才悄悄地吩咐我,不要把这段故事再讲给别人听。当下,我对他的“忘本”和“轻农”就感到极大的不满!从那时起,我就不再遵守我们谢家写籍贯的习惯。我写在任何表格上的籍贯,不再是祖父“进学”地点的“福建闽侯”,而是“福建长乐”,以此来表示我的不同意见!

  我这一辈子,到今日为止,在福州不过前后呆了两年多,更不用说长乐县的横岭乡了。但是我记得在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二年之间我们在福州的时候,横岭乡有几位父老,来邀我的父亲回去一趟。他们说横岭乡小,总是受人欺侮,如今族里出了一个军`官,应该带几个兵勇回去夸耀夸耀。父亲恭敬地说:他可以回去祭祖,但是他没有兵,也不可能带兵去。

  我还记得父老们送给父亲一个红纸包的见面礼,那是一百个银角子,合起值十个银元。父亲把这一个红纸包退回了,只跟父老们到横岭乡去祭了祖。一九二○年前后,我在北京《晨报》写过一篇叫做《还乡》的短篇小说,就讲的是这个故事。现在这张剪报也找不到了。

  从祖父和父亲的谈话里,我得知横岭乡是极其穷苦的。农民世世代代在田地上辛勤劳动,过着蒙昧贫困的生活,只有被卖去当“戏子”,才能逃出本土。当我看到那包由一百个银角子凑成的“见面礼”时,我联想到我所熟悉的山东烟台东山金钩寨的穷苦农民来,我心里涌上了一股说不出来难过的滋味!

  我很爱我的祖父,他也特别的爱我,一来因为我不常在家,二来因为我虽然常去看书,却从来没有翻乱他的书籍,看完了也完整地放回原处。一九一一年我回到福州的时候,我是时刻围绕在他的身边转的。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我所看过的书,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子才)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我祖父的老友林纾(琴南)老先生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我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

篇3 相思.秋意正浓

  暖软的阳光,轻轻的泼洒着。新粉的白黛,闪着温柔的微光。山似眉角,而却潜藏着秋意。昼夜寒凉,原是岁月也需疲倦的将息。载不动太多的红尘,这秋轻轻的挽开了时光之殇,拂去了无奈的蒙尘。渐浓的秋意,直至寂寥。似古井止水般,无波无喧,无忧无扰。

  是否,人生也只如一口破败的古井?杂草掩映的身躯,终年的陪伴。可只是换来了渐长的愁死,草啊,永远也懂不了那深邃如瞳孔般的井水的心。是否,粗糙的井壁,只是用来镌刻年岁?一痕一伤,一圈一梦。终日的仰望,是否只是为换良人一瓢而饮呢?

  日月如潮水一般交替着,时光似如一匹姣好的白绢。而这井,却只将自己丁于其上,似墨般洋洒,似点般固执。即便一切都已注定,依然倔强的守着。痴痴的望着,是否个吧的思念已知支撑着它走到了今日?

  垂暮之秋,落叶翻飞。自已承章。

  南国之秋盈盈潜藏的萧索。枯乏倦顿。秋叶虽仍青绿,只是潜藏的忧伤,氤氲在无言的缄默中。虽无哮哮枯黄,落叶成蝶。没有深沉悠长的悲婉,然而内敛的重量又有几人可知?梦寒已成白玉,轻轻的嵌在了梦的边缘。缠指柔情早已化作浅唱,吟咏在心头的枯黄。梦华的羽裳在阳光下,早已升华成点点流光,我静静地埋藏,只拾一缕阡陌心头。

  每每到了秋季才开始怀念,逝时的情怀,浸染成为幕后的倾颓。如若时光有情,请让我的触动再深一点。在这年华中留下一抹生机,抹在灵魂深处。宛如古井,亦然不悔。时光淡了,然后心酸却是从未改写的音符。

  总是未到结局便已伤感,还会上路便已珊珊。是我太过脆弱?还是早有先见?这秋是否早已预见了冬之寂幕。所以自饮自伤。冬夜不知,夏夜不晓。秋应当是忧郁的吧,万物有始有终,而秋却已然看破。日暮山寺的晚声,即便再如何清纯也敲不透如水一般淡然的心吧?

  秋意渐浓,忘了是情怀的升华还是孤独的浅唱。我想以无所谓了吧,木已成舟,无人再会去谈那场风花雪月。

  倘若,秋天有个伴,是否秋也不在是秋?

  倘若,相思有个果,是否人也不在忧伤?

  倘若,流年有个梦,是否我也不再恋世?

  何处觅一地,素心淡悠悠。

篇4 收获秋叶之静美

  四季总是轮流交替,人生有相聚就有分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虽说秋意渐浓,月凉如水,秋叶之静美仍是泰戈尔句里的华章,只能在记忆里打捞。“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字加上“心”字就成了愁,秋天总是最让人怀旧的。不同的旅途,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遇见。你在某个旅途,或是成双成对,爱装满行囊;或是形单影只,只有孤独相随。人的心境有时真的象秋天一样,时而承载无奈的忧伤,时而会拥有收获的喜悦!秋天秋叶落片片,心也碎成一点点,秋天秋风吹,说再见真的不该在秋天!

  时常会惊叹于如此纯粹的蓝色梦幻,也许春的天空是美丽而浪漫的,夏的天空是热烈的,冬的天空是庄严而寒冷的,而秋的天空才是最为纯粹的。有人说,中年如秋,意中似乎也带着几分忧伤。可我认为,人到中年,会由内至外地散发出一种成熟、稳重的“味道”,是因为人生得到了不断的磨练,心智不断成长,学会了轻看云卷云舒,坦然面对风雨。中年是一种人生积累,积累又使阅历变得丰富,慢慢淡看了财富荣誉,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意义。秋在我的认识中果真成了多事之秋了,面对着这秋的沉重,我的心头就在想念温暖和生机盎然。

  人生是一个大驿站,从起点到终点,有大小不一、形形色色的驿站。每个驿站都有人上车,有人下车。秋天,收获的季节,果实完成了他的使命,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他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地成长着,只想为精心培育他的主人带来丰收的喜悦。那秋花,依然绚烂,一如夏花,美艳如昨,未曾睡去,不敢睡去,似在等待风雨夜归人。秋天的印象,多让人想起那北雁南飞,红叶漫山,秋风萧瑟的景象。虽然是在寒冷的北方,虽然也是秋水清清,树叶儿凋零。但对秋日的我却充满别样的记忆……

  掬一泓秋水来清心,在春花秋月里浅行,在清凉素心中浅唱低吟,于涓涓流水中静赏美好,淡然恬静。春天里,听花开的声音,秋天里,赏落花的风韵。阵阵秋兰飘香,不得不让人陶醉于这秋高气爽之中。那金灿灿、黄澄澄的麦子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高梁举起了燃烧的火把,“春华秋实”的场景让丰收者露出了收获的喜悦。走在深秋的路上,惬意地拥抱着纷扰中不多见的清晨,似乎没有了夏日的几分妖娆,似乎还不懂得冬日的些许严苛,纯净的天空书写着淡雅与闲适。

  步入秋天,就如在色彩浓重的油墨画上行走。那碧云连天下,山头田间中的层林尽染、橙黄橘绿,已不知不觉中给大自然绘出了一幅多彩旖旎的"秋景。这一幕幕的秋意,恰恰是那些文人墨客自始至终热恋着的秋色情缘。泰戈尔说:“所有的人都在向秋天走着……”我们没有人能摆脱它,这是生命的归宿,季节在时间中循序轮转,人生总要向衰老走去。一个季节有一个心情,把秋读成了等待成熟的女人,成熟,是一株怒放之巅的花,虽已走过春的妩媚,走过夏的火热,但步入的正是生命中最绚烂的金秋!成熟的女人,栉过风,沐过雨,像玉石般磨去往日的棱角冲动,露出的正是秋叶般成熟的静美……

  岁月沉淀后的平静与记忆,在时光中熠熠生辉,我忽然觉得人孤独时,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心途中迷失了自己。汪国真有说:“你拥有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我们更多的时候要去学会理解,把生命作为一个行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停止的时候,因为永恒不在!秋天虽然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我却不喜欢它的萧条,秋风扫落叶,给人以失落的感觉。我喜欢枫叶的红,红得热烈,没有哪一种颜料能调出如此浓烈的色彩。我在设想着哪一天我能去一个很大的枫林,独自在枫林中徜徉,让枫叶的红流进我的血液。此时,我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想必古人对枫叶也是情有独钟的。

  秋让人伤悲,这些早已定格我脑海中。万木萧条的村沟荒野里扫落叶的老人家,在空旷的原野中仿佛最能体现秋的凄清与忧愁。是啊,人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看淡那些无望的结果,看淡得与失,若,错失了夏花之绚烂,定会收获秋叶之静美。

本文来源:http://www.fzlzkj.com/zuowen/2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