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原文及翻译

| 阅读答案 |

【www.fzlzkj.com--阅读答案】

范增论原文及翻译

  范增论(苏轼)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①。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②。”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③。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范增论原文及翻译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④!”《》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⑤。”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⑥?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⑦!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释 ①间疏:离间,疏远。

  ②愿赐骸骨:是请求辞官回乡的客套话。骸骨,身体的代称。归卒伍:返乡为百姓。

  ③疽(jū):一种毒疮。

  ④“知几”句:引自《周易·系辞》。知几:预知事物之几微。

  ⑤相彼雨雪”三句:引自《经·小雅·颇弁》。雨雪:下雪。集:落下。霰:雪珠。

  ⑥稠(chóu)人:众人。

  ⑦陋:见识浅陋。

  ◇鉴赏 这是苏轼早年的一篇史论。文章就范增离开项羽一事论起,言其不识先机、不明去就之分,对其作出了独到评价。当时作者阅历不深,难免有大言欺人的`书生之见。但立意不落俗套,颇能翻空出奇,随机生发,极尽回环变幻的姿态。在写作技巧上,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文章先从实处发议,言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但为时太晚。当以何时为宜呢?作者先作一问,自答曰否,随之又一问,却不急于回答,而是引经据典,稍作停顿,再下断语,言其当于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去。接着便围绕此点,细细分析,言项羽杀卿子冠军便是弑义帝先兆,而弑义帝便是疑增之本,此时不去,必有后患,而范增不明此点,可谓见识短浅。此后分析,皆从虚处设想,层层驳入,折回环,善于翻空作奇。尤其文末对范增又作赞语,出人意表,极尽抑扬之致。

  作者评论古人,不作偏颇之语,而能从古人立场设身处地分析,作全面之论,故有较强的说服力。

  ◇妙评 增之罪案,一一刺骨。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三十

  去于弑义帝时是正论,此又翻进一层。用笔步步判入,如短兵相接,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下若云此陈平之间所以入也,便是庸笔,读此可悟微微之别。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四引沈德潜语

  前半多从实处发议,后半多从虚处设想。只就增去不能早处,层层驳入,段段回环。变幻无端,不可测识。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本文来源:http://www.fzlzkj.com/yuwen/14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