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职业道德论文

| 论文 |

【www.fzlzkj.com--论文】

医生的职业道德论文

  导语: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医生的职业道德论文。

医生的职业道德论文

  1、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现代医学伦理学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三大原则:一是拥有人道主义医学观;二是敬畏与关爱每一条生命;三是患者的健康利益高于一切。三大原则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医学实践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医学伦理道德实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广大患者赋予医务人员的使命,给予医务人员的信任。医务人员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保障广大患者的健康作贡献,做到医心赤诚。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医者的灵魂,是医务人员贯穿于工作始终的行为准则。

  2、当下医生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生作为“社会人”,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医患纠纷问题频繁出现,医生这一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医学伦道德挑战。

  2.1价值观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开始被一些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医生经受不住这些不良观念的诱惑,价值观念扭,导致在医疗工作中做出了一些与医学伦理学道德标准相背离的事情。“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有些医生置医德、责任、原则与不顾,违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治病救人的医疗过程变成了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由于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对医疗行业奥秘的未知,使得部分医生有机可乘。有些医生为增加医院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个人提成,“开大处方、小病大治”、“开贵药、新药”现象屡见不鲜。“收受红包”更是已经成为某些医院的诊疗潜规则,在这种就医环境下,患者担心不送红包医生不给予好的治疗,而医生收了红包在诊疗过程中就会更细致、更认真,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2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

  医患关系紧张是现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医务人员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主动性差、耐心度不够等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些医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对患者的治疗过于程序化、机械化,盲目停在单纯的技术范围内,过度依赖生物医学技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实践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关怀。有些医生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为避开医疗风险拒绝接诊危重患者,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危及生命。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有违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有违医生职业操守,对患者以及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有些医生对患者有差别待遇的情况,熟人或熟人介绍就医均可享受特权,不仅可以免去排长队的烦恼,还可以得到医生细致耐心的诊疗,甚至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就医费用。这种行为不但使患者心理产生不平衡感,更有违医学伦理学公平原则,不利于医患和谐相处。

  3、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负面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道德真空的时代,人们处于道德的迷茫期,很容易走向歧途。当然,医生也不例外。有些医生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影响,自身价值观发生严重偏差,违背医学伦理职业道德,把自己所掌握的医疗知识变成了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有些医生偷换概念,曲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认为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所付出的辛苦与自己收到的回报不成比例,并以此为借口将灰色收入合理化。这种行为不但严重干扰着中国医疗事业的行业秩序,也严重制约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

  3.2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内部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来约束医生的.日常行为。监督管理机制是依靠硬性制度条款来约束医生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方式。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单纯的靠医生的自律,还要辅助严格的、完善的制度监管。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医学伦理规范的有效实施,还能促进医生自身道德水平的建设和提高。中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医生的日常从医行为,明确指出医生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具体案例根据情节来判定,情节严重者可吊销从医资格证。虽然中国法律对医生的执业行为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实际处罚的案例却并不多见,这并不代表医生利用自身职位便利收取利益的现象就不存在,而是由于立案程序繁琐、取证困难等原因使得执行困难,也暴露出中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机制仍然存在弊端。

  3.3医学伦理学教育缺失

  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专业技术的积累,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有些医学生对医学及医学伦理学的内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医学伦理学修养,错误的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拥有高超的医术是首要的,医生职业道德排在第二位”。在医学伦理教学中,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没有改变,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忽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迫使学生硬性接受所讲授的内容,毫无新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无法与学生内心的思想相契合,被动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令学生反感,无法起到主观能动作用。长此以往,致使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却得不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遇到道德问题时埋下隐患。

  4、解决现阶段医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4.1加快卫生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因素决定了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社会个体追求经济利益在所难免,医疗机构也以社会个体形式而存在,因此,想解决医生职业道德问题,首要任务是调整卫生经济体制。医疗行业属于公益性福利事业,以服务于社会,体现博爱与公益为宗旨。然而,由于中国现阶段的卫生经济体制下“以药养医”的模式,医疗机构行业内追求经济收入的规则已经形成,现阶段国家应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出台相应的制度严格限制医疗机构医生的报酬与个人业务收入挂钩的做法,从源头上斩断医生灰色收入利益链。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保体系的覆盖面积,提高医保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医保病种范围改革,增加医保病种种类,将重大、特大疾病列入其中,并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

  4.2强化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

  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坚持对医务工作者的德性教育既有利于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个体“人”的完善。在医学伦理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将道德教育与被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和理性能力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正确引导为主,培养医务人员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完善的道德导向能力。强化医务人员道德自律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作为个体意识应该自觉地遵照社会形态下道德要求,不断地审度自己、磨练自己、改造自己,形成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要求医务人员应自觉地由“他律”向“自律”升华,形成完善的道德约束内动力。这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完善过程,对医务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意义。

  4.3完善医疗卫生行业法律制度

  中国有关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甚至重建。立法原则应以坚持保障基本人权为前提,从而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以便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目前,中国用以规范医师执业规范的法律仅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已经无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得到解决。因此,咱们应积极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医疗卫生行业更加规范化,为医患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健全的法制不但能够强化医生职业道德理念,还能有效促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另外,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执法能力,严惩违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以人为本,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4.4重建“以人为本”医疗理念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核心。现阶段医患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医患关系冷漠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需要咱们重建“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医患关系问题的存在绝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医学上。打破传统观念中医学即是先进技术的误区,重拾医学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应强调医学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医生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复杂的“人”本身,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所以医生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服务,还应富有责任心,将心比心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温暖和人道主义关怀,从而增加患者信任感。“以人为本”呼唤着具有主体性的人抛弃机械、麻木、被动,回到医学实践中来。

  5、总结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咱们要基于全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用更加理性和崇高的思想来看待医生职业道德现存的问题,积极思考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医生职业道德的实践情况,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国医疗事业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fzlzkj.com/shiyongwen/3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