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范文(精选4篇)

| 论文 |

【www.fzlzkj.com--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1

  [摘      要] 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被纳为中学的一门重点课程,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中学生存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并提出与之相应的策略:社会要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要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这一重要使命;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模式。

  [关  键  ] 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30-02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应受到重视。思想道德的营养不良对人的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样。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素质。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政治上,中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不高

  因为我国的国体、政体、机构设置等这些政治知识已经被纳入中学生的政治课本中,而且成为升学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大部分中学生对我国的国体、政体、机构设置等都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但是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加之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讲回报,缺乏责任感。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但很少有学生喜欢看新闻和焦点访谈等节目,他们更喜欢追电视连续剧,关注歌坛明星,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有待加强。

  (二)在思想上,部分中学生存在价值功利性倾向

  因为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等这些内容都纳入了中学生的政治课本中,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整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由于社会上一些舆论媒体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部分中学生不再以成绩优异、品行优良为荣,而是将吃、穿、用等方面的高消费作为荣耀的标准,家庭状况较差的中学生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他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也在减弱,总体来讲,中学生的价值观有待提高。

  (三)在道德上,中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行不合一”现象

  他们对志愿者活动、公益事业、拾金不昧、远离网络游戏等道德品质的认同度很高,但并没有将这种品质发扬光大,坐公交时,仍有一部分中学生没有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校园里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的现象,教室墙上有很多脚印,还有中性笔写的字,部分中学生一到星期天就去网吧玩游戏。一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的呵护无微不至,不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他人的感受,宽于待己、严于律人,所以中学生的道德观也有待加强。

  二、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成因

  (一)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从每年上网人数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人们对网络的喜爱程度。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查阅资料与亲戚朋友联络,网络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学习和情感交流。网络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拓宽学生思路。但是互联网上接受和传播的信息具有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另外,在虚拟世界漫无目的地游走影响青少年的注意力,沉溺于网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长对学校过分依赖,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由于父母工作忙,他们只能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怎么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很少抽时间跟孩子聊学校的事,很少关心孩子的功课。殊不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形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评价太过极端,他们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发展。孩子只负责学习,家务活全由父母代劳。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既不能使孩子独立照顾好自己,平时课本上学到的发扬传统孝道文化也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干家务活,最终影响孩子的独立和道德行为的落实。

  (三)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无力

  1.应试教育下,分数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而且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且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组织一些与思想道德方面有关的实践活动,一味地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和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逐渐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

  (四)中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理性

  中学生的年龄总体上在13~19岁之间,思维正处于最活跃阶段,他们不再满足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家长的教诲,而是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在他们心中有着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高知识与低识别能力、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和思辨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这些问题,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所以应该把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社会要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网络媒体十分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所以国家一定要规范各种媒体,并净化其内容。加强对各种游戏厅和网吧的管理,禁止在学校附近开设网吧,以防止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不良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侵蚀。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费的投入,博物馆、文化馆等一些文化场所应免费向学生开放。各相关部门也要负起管理的责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开展。宣传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广播节目以及电影产品都要进行正面宣传,播放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多出版一些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图书、期刊以及电子出版物。严格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严禁在校园附近开设网吧,努力净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中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家庭要负担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这一重要使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道德修养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表率,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习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想法,懂得倾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要改变自己一贯的教育方式,遵循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孩子宽严相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未来的发展中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思想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应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在工作之余多陪孩子谈谈心,跟孩子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关注孩子最近的功课。最后,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应及时了解考试情况,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三)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应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对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维系好师生交流的纽带,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感知学生微妙的变化,理解学生的叛逆心理,适当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次,要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兴趣,还能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后,学校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我国未来社会整体素质的发展。必须要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乐观向上,有信心地迎接未来挑战。学校和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要素要互相配合,社会的良好风气和家长的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和强化。

  参考文献:

  [1]吴彩平.县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郭城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廖旺.新媒体对高中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张润新.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聊城大学,2014.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2

  摘要:新时期,党校教师以其高度责任感和工作热忱开展教育工作,培育领导干部及政治理论人才,经过研究探索,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学员素质,展现了教师的良好品质和思想道德。为防止有些教师产生思想滑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与各有关人员相互借鉴和提高。

  关键: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思想道德是经过过年的教育工作的思想经验积累形成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情操、行为、意志等,是老师在进行工作中要遵循和具备的规范、品质,也是国家、党、社会、人民对党校教师的要求和希望。对党校干部精神文明建设及培训教育体系的衡量,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党校要加强和重视教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的干部和人才都具体高超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认识、重视领导

  提高党校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和前提关键是要增强思想认识,让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教师自觉意识和文明行为。党校教师要以校党委为领导,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组织和部署,全校齐抓共管,真正有效落实。校党委要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加强建设校委思想作风,有效提高领导队伍政治水平,给职工树立榜样。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要有效贯彻国家和党基本路线、方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老师学员互助合作,强化党风建设[1]。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师队伍,对老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实施政治教育。校當委领导要对学校形势实施有效分析,对各种矛盾有效处理,对教师员工所关注的重点、热点等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要重视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以科学理论教育教师,以正确理论对各项工作实施指导,党校教学、科研等各种工作和思想政治及党建工作融合在一起,要详细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给党校教师建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条件是要有效实施理论学习及党性修养

  增强党校教师道德,不只是要有认识,更要有师德规范。师德规范教育通常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要提高和加强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基本的是要实施理论学习。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内容的领会和充分理解,进而对自己的信念更坚定,要改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有效实施工作实践有效指导[2]。党校教师进行相应理论知识深入学习,要以校委及教师政治学习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教师能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学习,要丰富和调整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有针对有目的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应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各种方式,如学习原文、组织讨论、观看录像、实施讲座等方式。学习内容是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也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与当前形势、政策、热点等相结合,学习先进,利用一些教材或实例等增强自我提高和教育。利用精心设置学习内容,重视实际效果,让党校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时可以与中央精神相融合,同时也要和党校实际想结合,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可以有信念观念更坚定、人格更完善、素质能有效提高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让党校教师不断丰富思想,提高道德水平,坚定政治信仰,进而可以给人才培养,给党校发展打好基础。

  三、强化党校教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岗前培训

  党校每年都有新教工加入,必须实施岗前培训教育,学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培训、考核等制度。刚加入的教师,很多是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岗位。利用相应的岗前培训,能使教师充分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使其感觉到自己职业重要而神圣,同时也要体会到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进而让这些教师有热爱事业情感,有信心更好的开展工作。刚加入党校教师队伍的老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递过程中,塑造良好人格,使之德才兼备,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进而能有效给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使新教师了解党校历史及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明确党校教学目的和发展目标。并且,要让这些教师经受党校文化底蕴及学校教育精神熏陶和感染,使其爱校、爱师。经过相应的教育,让这些年轻教师能以自己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掌握学习和工作经验,有自己志向和目标,是自己政治信仰更坚定,不断提高师德和综合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校是对领导干部培训教育及思想道德建设的场所,党校教师具有对领导干部和优秀理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责任。新时期,党校教师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党校要对教师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科学创新和有效完善,让老师自觉行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全身心投入参加党的教育工作中,并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唐鑫.新时期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祖国,2017(15):167-167.

  [2]薛冰.论新时期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今日科苑,2010(22):57-58.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3

  摘要: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关键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特点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实物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自身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标示。作为客体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人,他主动的发掘自身或自身外的潜力,不断的将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以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表现出自身能动性的一种完满体现。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向效应和积极意义,如果自设发展的实现是以损害社会进步为代价的,那么必然会形成负价值,最终导致自我价值的无法完全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身不能发展。反之,社会进步的实现是以自身发展的实现为基础,自我人生的正价值引向社会的正价值,社会的进步也就有赖于个人自身的发展。人生的价值本质是个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现实依据。

  二、人生价值的特点

  由于人是能动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存在,人生价值不同于一般物的价值,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各种人生价值形态的统一。任何人生价值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依据就是他的客观实践活动。一个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离开这个客观标准,仅凭个人主观认定人生价值的有无和大小事缺乏客观依据的,是无现实意义的、荒谬的。

  其次,人生价值具有社会性,反映了个人对自我和社会的效用肯定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它事物相联系的存在,即是是人的个性特点,也总会表现出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特征。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当然,个人绝不是社会环境的简单产品,也不是任社会环境随意摆弄的玩偶。

  第三,人生价值具有创造性,是目的与手段、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体。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如果没有劳动,人类的生存就很难维持,正是创造性的劳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根据自己的需要,人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占有和享用价值。因此可以说,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在人生价值体系中,自我价值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人还是价值客体,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手段,具有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手段性价值。对个人主体来说,自我满足时目的,奉献社会是手段;对社会主体来说,社会本身是目的,个人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人生价值正是在个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实现的。然而,二者的价值又不是完全等价的,基于社会价值的至上性和社会发展最大价值取向的要求,人生过程中,奉献必须大于索取,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三、人生价值的内容

  由于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因此人生价值除了具有一般物的价值特点之外,在价值关系中还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区分了人生价值与一般物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作为客观存在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效用,是人生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活动的结晶,其内在规定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成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人生自在价值中的内在规定,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活价值的自我肯定。”人生自在价值的提出,在目前人类价值取向混乱、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对于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生存危机感,提升人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生自为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生的自为价值是人生自在价值的外显和社会化。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它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3每个人利益的满足都同他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4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因此,“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6

  但是,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要否认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人的生命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价值产生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个人更离不开社会,个体生命的意义必须通过他对社会的意义来体现和实现。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

  第三,人生价值是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一样,人生价值也必然包含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和劳动能力。人生的外在价值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显化,是现实化、对象化的人生的内在价值。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人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实践发挥出来,不断转化为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又反过来丰富、充实、提高人生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85

  [2]《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0

  [4]《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2-103

  [5]《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6]《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大学生4

  摘要:培育具有良好习惯的阳光少年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抓细节、务常态、养习惯、重实践”的育人思路,在德育工作中总结概括归纳构建了一套“一三四”阳光德育育人体系,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整体效果。

  关键词:育人阳光教育思想道德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为此,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本人作为一名学校德育管理者,多年来本着“抓细节、务常态、养习惯、重实践”的育人思路,在德育工作中总结概括归纳构建了一套“一三四”阳光德育育人体系,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整体效果。

  一、明确一个目标,把准工作方向

  即把培育具有良好习惯的阳光少年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考虑到学校最根本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依据八字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道德和品德层面进行思考。通过阳光德育教育,着力把学生培育成为具有良好习惯的阳光少年。[1]

  二、确定三项内容,把握工作重心

  我们以“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是我校学生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大;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而且一部分孩子是爷爷奶奶管,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具体表现在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学校、社会上缺少礼教。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因此以学生阳光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三、采取四种途径,拓宽工作视野

  在多年德育实践中,本人觉得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可借助四种育人途径即: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联合育人。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1.文化育人,植根学生内心。

  一是打造阳光精神文化,凸显引领、浸润。学校具有阳光特质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必须成为具有阳光魅力的行为文化风向标。二是打造阳光物质文化,凸显品味、熏陶。我们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载体,通过一块电子版、一面文化墙、一次黑板报、一张倡议书、一个广播站,打造抬头看得见,随处能听到的物质文化。三是打造制度文化,凸显规范、激励。我们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班级民主管理和面向师生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充分体现民主、友善、平等、和谐。[2]

  2.课程育人,彰显课程主导。

  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构建课程体系,能系统有效的推进育人工作。所以在学校工作中,构建课程体系很重要。一是加强学科渗透,有意识地让教师把阳光思想、德育目标与课堂教学有机渗透,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二是组织学生上好德育大课,德育校长、大队辅导员、班主任都是德育大课的组织者。三是创编德育校本教材,通过校本课进行教学实践。四是强化课题研究。

  3.活动育人,凸现实践体验。

  围绕学校办学教育思想,结合教育主管部门每月活动主题,我们可重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德育系列主题活动。强化“养成教育”训练,着力培育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如汉字听写大赛、演讲赛、主持人大赛等,逐步形成他们的健全人格。

  4.联合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学校可组织教师参与全员育德。号召全体教师,无论课上课下,无论是否班主任,都要随时随地,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实施全员德育,深入做好“育人”工程。二是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发挥阳光大队委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学校课间、午间的巡视和督导管理。三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落实家校联合育人行动计划,家校携手,积极探索阳光家庭教育模式。学校将以“帮助家长走向阳光,引领家长开展阳光家教”为目标,开发新的家长学校课程内容,开拓家长培训的新途径,搭建家校联系阳光教育的新平台。四是借助关工委、团区委等职能部门开展学生实践育人活动。这样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全方位育人,形成联合育人合力。

  总之,學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我们要在提层次、增内涵、强底蕴上下功夫,将学校建成师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努力开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永忠.浅谈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旬刊,2012(4):14-14.

  [2]王瑞珍.浅谈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铜陵学院学报,2003,2(2):64-66.

本文来源:http://www.fzlzkj.com/shiyongwen/17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