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zlzkj.com--活动总结】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读好整本书,要开设好整本书阅读这项课程,教师自己首先要真正会读整本书,要能真正读好几本书,要先把书读好。而教师立足于整本书阅读这门课程的整本书阅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它不仅是一门课程的开发,还应该是一种阅读方式的示范,同时又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发现。
根据我们已经看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整本书阅读”将是高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板块,列15个任务群之二,是所有的同学必修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课标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道理的。只做练习不看书、多做练习少看书的语文教学肯定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也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可以预想,整本书阅读将是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教学生去读整本书,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前一阶段已经刊发了多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颇给人启发。而我要说的是,要开好这类课程,光说一些策略和方法是几乎没有意义的,要完成好这个任务群的教学任务,教师先读书、先把书读好是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没有不读书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能真正读好几本书,真正会读整本书的并不是很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的整本书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要求:
首先,教师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是一门课程的开发。
整本书阅读,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讲是一个任务群,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应该就是一门课程,它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因此,教师的整本书阅读,首先便是要确立一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发现这本书阅读的学习价值在哪里。要明确学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这本书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其次是明确这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发现和选择一本书阅读的教学资源,即这本书里有哪些应该让学生获得的学习资源。有可能一本书,我们看到的就仅仅只是一本书,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一个任务群,让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并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中去发现。如果还是像以前的阅读教学一样,完全借助参考资料进行教学,则可以预见,新课标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改革又将是换汤不换药的闹剧。比如《论语》和《呐喊》这样以语录和单篇组合而成的名著,如果我们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还是一段一段地学习,一篇篇地教学,则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确立整本书阅读这个任务群的初衷。也有可能,一本书有很多的学习资源,而哪些是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的呢,也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选择,哪怕教材组编写了理想的教材参考书,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有一个教学内容发现和选择的问题。而这些内容往往又是很丰富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该怎么进行处理呢?这还需要教师进行组合和整合。比如《红楼梦》,可以读可以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都需要、都能够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即使都可以,时间也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教师先好好读一读,读进去了,读出来了,才可能有好的选择,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而选择之后的内容也涉及和包含到许多方面,怎样在教学中进行组合,这更需要教师自己必须要先有深入透彻的阅读。换一个角度看,教师自己阅读的亲历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一本书的阅读,无论是作为一个任务群还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教学评价都需要得到重视。一本书的阅读,学生要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教师又采用怎样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比较合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亲历阅读,没有先把整本书读好读透,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更难有理想的效果。
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群,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固然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我以为让学生会读书也是主要价值之一。而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书以及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应该是会读书的很重要的指标。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立足语文教学、立足教学生读整本书,还应该是一种读书方式的示范。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读书的方式,既指一般的读书策略,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方法;也指一些针对性的甚至是个性化的读书方法。我们古人总结了很多读书的方法,既有一般的读书方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读书方法,前者如先博后专;后者如钩玄提要。我带领学生读《论语》,首先是因为它是一本高中生必须好好读的书,一个中国人应该好好读的书,也因为它是我自己好好读过的书,而且是我在读书方法上有点心得的书。正因为如此,便有了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的整个活动。我们见到的关于《论语》的专著,绝大多数是对它进行逐章甚至逐句的疏解,在疏解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融进哲学、文化、历史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读法,如抓住某一个点对《论语》进行纵向的阅读。我觉得这样的读法可能更适宜高中生,既可以在时间上更为节省,也可以充分体现研究性阅读的特点。《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中间却活跃着一个又一个人。于是我自己先尝试着从“人”的角度对《论语》进行纵向阅读,把文化思想的著作读成小说。应该说,越读越有享受,后来组织同学们也采用了这种以人为点进行综合阅读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非常理想,不仅我自己出版了专著《论语读人》,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为欣喜的是,班上同学的阅读也收获了丰富的成果,他们的论文质量也非常可观。
当然,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阅读方式示范,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方法探索和示范,而且是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方法的示范。我认为,整本书阅读这个任务群最大的课程意义和教学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如果一定要从读书方法角度进行解释,也就是既要能够读进去又能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懂、读通、读透、读深入;读出来,就是不拘于前人之说,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人的角度综合阅读《论语》,如果只是罗列前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定评,意义也就不大。拙著能够出版,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对《论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更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班级的同学,绝大多数也有他们自己的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我的解读。我想这对于学生无论是读书还是治学,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最后,教师的整本书阅读还应该是适合的教学形式的发现。
整本书阅读,无疑必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但只有学生的阅读,只有课外的阅读,便不能说是课程,更不能说是教学。有些理念先进的学校和老师,他们看到了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便专门留出时间开设阅读课。但什么是阅读课呢?就是把学生带进图书馆,或者就是给学生开一个书单,有的再搞一点儿读书活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进了图书馆,就是一种熏陶;开个书单给学生,再有一些检查和活动,肯定也会有一定的益处。但若从课程角度,若从教学角度看,这样做都不是理想的形式,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我曾经跟踪过所谓的“阅览课”。学生进了阅览室,先是找书,然后再阅读,下课前提前将书还到原位。姑且不说学生找书还书的磨磨唧唧,读书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其他问题就很多。一是读书的随意性。上次看什么书,这次看什么书,常常没有连贯性,很多同学都是随意拿一本书就看了起来。如果按照计划一本一本读,每次要找以前的那本书,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再说,一本书读了一部分,停下来一周,等下一次阅览课接着读,效果也不是很好。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作用的缺失。因为学生各人看的书不一样,教师也不熟悉,所以就没有办法有效地指导和引导。至于开一个书单,搞一点活动,让学生都能按要求读书,就更没有保证。现在的学习环境,能够用一点时间读书的学生实在太少,即使有点多余时间他也是觉得先完成作业做题更重要,所以放羊式的自由随便的阅读,很难保证读书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提提要求,布置一点作业就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教师要努力寻找针对不同的书和不同的学生的比较适宜的教学形式。我指导初中的整本书阅读,便采用过读书抢答会的形式。我要求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每个人围绕书的内容出不少于五道简答题(内容形式上我会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并且准备好答案,然后交给我和课代表。我们从中选择50道题目(被选中有奖励),然后在课堂组织抢答。抢答后,命题人公布自己的答案,命题人和答题人可以进行讨论,再让同学们评判,怎样答更有道理。这种形式既简单容易操作,效果也比较好。我在高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读书报告会。先报告,后回答专家(邀请语文老师、高年级同学或校外专家担任)和同学们的提问。在报告会中,对每个同学都有提问次数的要求。我先是根据报告会书面报告打分,再根据报告会现场报告、答问和提问三个方面的表现打分。我觉得这样做效果也不错。当然除了抢答会和报告会,还有多种形式。比如指导学生读《论语》就是让学生按人物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完成论文,很重要的形式便是选择同一个专题的同学们分小组进行研讨,我则轮流参与和指导。在我的“本色语文·共生教学”研究团队中有几位老师对整本书的阅读很有研究,开发出非常丰富的课型,比如阅读启动课、阅读推进课、阅读分享课、读写共生课,等等。毫无疑问,整本书的阅读形式是多样的,课型是丰富的,但只有教师自己好好读了,读透了,才能发现适当的教学形式。
无论是所谓的“应试”还是我们追求的所谓“核心素养”,让学生读书都很重要。真希望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能真正落实,也希望我们语文老师能借此真正读好几本书。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篇文章阅读,不仅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要通过人物形象品析,生动情节感受,表达方法挖掘,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进而丰富语言文字积累,还能够锻炼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中年段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同于低年段的学生,除了大致了解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味优美词句,把握书籍整体结构,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适时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精心设计导读课,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培养,重在激发兴趣,但有些书的前面几部分,并不是很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阅读兴趣、注意力,又是有时限的,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在前面那几页平淡无味的阅读中渐渐消退,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都应该具备阅读指导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走进阅读。所以,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课。
1.欣赏书的封面
书籍封面的插图往往能反映书中的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封面上的插图展开想象,猜测书中的内容,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以《奇迹花园》这本书为例。故事中的飞翔的房子、蛤蟆先生、黑猫几凡、旅行的树出现在封面当中,色彩柔和,温馨、梦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大胆猜测书中内容,介绍他们认识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到书中去验证他们的猜测。
2.读读书的目录
阅读整本书之前,学生认真读一读目录,不仅可以让他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还可以在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大胆想象每一章节的内容,交流疑惑的同时,激发阅读兴趣。如《草房子》这本书,题目新颖、简洁,学生读题之后,兴味盎然,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
3.品味精彩片段
在学生还没有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时,教师挑选精彩的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或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或是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细腻,想法设法激起阅读欲望,让学生在满怀期待中走进阅读。
二、明确阅读方法,培养习惯
1.摘抄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整本书阅读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词句。只是读一遍,收效甚微,老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好词美句积累本,摘抄一些生动形象的词,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利用早读,找来温习,这对他们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批注法
列宁酷爱读书,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他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对待,从不草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喜欢的词语可以圈出来;遇到喜欢的片段可以划下来;遇到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下感受;遇到不解的地方可以记下疑惑,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做批注的好习惯。
3.背诵法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要经常引导、督促学生背诵积累的好词美句,通过朗读比赛精、彩片段背诵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剪贴法
在枯燥乏味的摘抄、背诵之余,运用这种耳目一新的“剪贴”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到积累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还可以在旁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在读一读、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这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中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5.精读、泛读结合法
曾国藩说;“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精读和泛读,而整本书的阅读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读到一些优美词句,或是有所感触、不理解的地方,可采用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在读到某一章节,想要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或是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可采用泛读的方式。
三、定期一节阅读分享课,检验效果
学生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就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地去读了吗?当然不是的?此时老师应时常在一旁“指路”,担任“解说员”,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保持他们对阅读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定期精心设计一节阅读分享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分享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可以是评比读书卡、词句积累,可以是美句朗读,可以是讲故事大赛,还可以是知识竞赛。分享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保持阅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知识竞答问题,不能随意而为,过于肤浅。问题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情节、场面、人物、思想等细节,谈论修辞和优美词句的运用,谈论人物情感如何借用语言文字表达,谈论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谈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谈论自己是怎样阅读的等等。
四、实行阅读积分制,保持热情
除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分享课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积分卡,针对学生的情感朗读、知识竞答、故事大赛、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张贴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一个月或半学期一评比,给予分值较高的学生不同级别的奖励,并授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朗读小能手”、“优秀小读者”、“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总而言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持他们阅读的热情,激发他们爱读书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猎取知识,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要走进这最高尚的境界,就需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毅力,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搭建一个阅读梯子,让孩子不断攀登……
《宇宙最后一本书》讲述的是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也看不到未来。书籍消失了,人们都靠着现代的科技发展来度过剩下的日子,这时一个小男孩为了给妹妹治病,踏上了旅程,途中出现一个只会说“巧克力”的5岁男孩,一个完美的少女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都参与到了其中。小男孩发现,这位老人可能是废墟中最后一个对书感兴趣的人,他将在老人的影响下写出宇宙中的最后一本书。
我觉得这些内容是要表达决不退却的希望与信心的力量。我觉得要是那个老人直接就教大家来学习怎样去写书,这样的话,不是就可以挽救回现在的世界喽!还有那个5岁小男孩不能只会说“巧克力”啊,你们应该去教教他如何去读写各种字的。还有那位美丽的少女,为何不直接带他们去那座城市,而还要和他们一起吃苦啊。
在学校,我的学习也不好,老是拿倒数第几名,写作业的时候,老是拖拖拉拉的写,有时候写到一半,就不会再去写了,所以老师被老师点名,要是我有像他们一样,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的精神该多好啊!
所以现在,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去学习,去奋斗,相信我的学习一定会好起来的,人缘也会很好的!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果我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书的书,讲了这本书有那么多的“想”和“不想”。
这本书的句式有“我会”、“我希望”、“我愿意”、“我不希望”、“我不想”、“我不愿意”……等。其中,我很喜欢的一句是“如果我是一本书,我最希望听到有人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想想自己,我就很喜欢看书,正是因为读的书多,我的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升。我还喜欢“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你畅游其中,去探寻未知的宝藏。”这句话,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宝藏,它能充实我们的头脑,让我们考上名牌大学,干一番好事业,为祖国添砖加瓦。
亲爱的小伙伴,如果你是一本书,你将会是怎样?如果你再问我,我会自豪地说: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带着人们去遨游世界。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不想一生只在书架上默默地站着。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给你的问题带来许多答案。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你把我的知识牢牢地记住。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你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段时间!”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读者》,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把笑带回家》。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那时侯是一个高中生,由于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那天作者回家,父亲笑者说下岗了,于是,作者非常生气。第二天,父亲找到了工作,晚上回来衣服上都是泥,作者嫌父亲身上脏,就把碗端走了。父亲笑着说这孩子。从此,父亲每天回来都先把衣服换了,再进家门。两个月工程完了,父亲又去找工作,作者生气地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活的。最后父亲决定用三轮车拉货挣钱。有一次,作者看到了父亲的三轮车翻了,冰箱坏了,父亲一手摸着冰箱,一手盖住眼睛,作者从来没有见过父亲那么悲伤。于是赶紧回家叫母亲,他们赶到时,父亲已经走了。晚上回家时,父亲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父亲这种乐观拼搏的精神鼓舞了作者。作者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父亲就用三轮车挣够了作者上大学的钱。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时,要有种乐观、拼搏的精神。
下一篇:幼儿园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精选五篇